文|萝吉
到了 1 月中旬,2024 年全年的详细销量数据,总算是全面出炉,这一年里中国车市发生了太多的大事,我们就通过 5 个点,回顾一下这个不平凡的一年。
新能源渗透率增长下滑
油、电进入僵持?
以乘联会统计的零售量来看,国内新能源车型渗透率首次突破 50%,是在去年 7 月份,而最高点是 8 月份,达到了 53.7%,但自此之后,一直到 12 月份,新能源渗透率遭遇了四连跌,12 月的渗透率又跌回了 50% 以内,为 49.4%。
宏观层面,渗透率的趋势似乎显示出燃油车短时间抵御住了新能源的攻势,甚至有反攻的势头,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,2024 年刚开始时,新能源渗透率还只有 30% 出头,它是在之后的半年里,实现了 30-50% 的跨越式暴涨,增速即便是在 2020 年之后新能源大爆发时期,也是快得不正常的。

而按照正常合理的增速,新能源渗透率能在去年年底突破、或者接近 50%,已经算得上突飞猛进,从这个角度看,新能源市场就像在去年上半年提前"透支"了一波增长,而在燃油车企缓过劲儿来之后,渗透率就又回到了正常发展应有的水平。
总之,认为新能源渗透率很快就能把燃油车扫出市场,是速胜论的盲目乐观,传统车企和燃油车的市场韧性,比很多人预期中都更高,但两大动力类型的涨跌态势,并没有逆转。
2025 年,各车企新能源产品的攻势还会更猛,而新品寥寥可数、且降价手段已经基本出尽的燃油车,新一年的处境还会更艰难。
比亚迪继续高歌猛进
市场份额看齐大众、丰田总和
以国内上险量数据看,比亚迪品牌 2024 年总销量达到 349 万辆,同比增长 46.16%,也就是过去一年里,比亚迪就又涨出了一个吉利品牌的规模。把腾势、方程豹、仰望也算上,比亚迪集团去年全年上险量 366 万辆,占全国市场 15.6% 的份额。
这是什么概念呢?南北大众、南北丰田去年加到一起的销量,也是 366 万辆,此消彼长之下,比亚迪第一次以一己之力,就持平了合资阵营两个顶流品牌的四家车企。
如果对比自主阵营其它车企的话,吉利集团、长安集团,再加上一个理想,销量总和才算是跟比亚迪看齐。比亚迪的断档式领先,在 2024 年进一步扩大。
而在产品层面,比亚迪全年上险量超过 40 万辆的,有海鸥、宋 PLUS 和秦 PLUS 系列,超过 20 万辆的,有驱逐舰、秦 L、汉和宋 Pro 系列,其中随便拎出一个车系,就是一个中小规模品牌的量。

即便如此,比亚迪的 2024 年依然是不完美的,它的百万级豪车仰望 U8,销量从最初破千跌至月销 300,腾势除了 D9 之外,新的 Z9 系列依然没能一炮打响,方程豹豹 5 官降 5 万之后,销量有所提升,但 5 千辆左右的规模显然不够理想。
主流市场大杀特杀的比亚迪,在 20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,却是一个小透明,而在今年,腾势 N9、唐 L、汉 L 等一系列高端市场即将上市,相比销量规模的进一步提升,能否在高端市场实现突破,将成为比亚迪今年最值得关注的一点。
合资品牌一片惨跌
大众品牌相对坚挺
不看销量数字就知道,合资阵营在去年的情况肯定不会乐观,销量跌幅超过两成的车企,有广本、别克、起亚,超过三成的有东本和北京现代,也有暴跌七成的雪佛兰。另外广丰也遭遇了 15.25% 的同比下滑,销量规模被一丰反超。
不过一片惨跌之下,依然有部分品牌稳住了局势,甚至实现了小幅增长。

上汽大众 2024 年总上险量 115.4 万辆,同比增长了 1.51%,一汽大众遭遇下滑,但 7.47% 的跌幅在合资阵营里已经令人羡慕了。最终南北大众全年总销量达到 212.1 万辆,依然守住了 200 万辆的体量。
广丰下滑 15%,但一丰去年却同比增长了 1.85%,全年上险量 77.8 万辆,这是 2021 年被广丰超越之后,一丰年度销量首次再度反超。
广本、东本全年跌幅分别达到 24% 和 33%,销量双双跌破 50 万,总量则跌到 80 多万,要知道仅仅三年之前,广本、东本各自的年销量规模,都在 80 万级,巅峰时期两个品牌总销量超过 160 万辆。和丰田相比,传出和日产合并的本田,在中国确实算得上溃败之势。
合资品牌销量萎缩已是必然,我们很快也将看到更多的合资品牌被挤出中国市场,但各合资厂商应对挑战的态度,有明显差异,这也反映在了它们的销量变化上。在中国轻松躺赚的时代一去不返,但是对于愿意与时俱进、自我革新的品牌,中国市场依然会有它的一席之地。
谁是豪华品牌第一
已经不重要了
2025 年刚刚开始,奔驰官宣全年交付 71.4 万辆,"再次问鼎年度豪华品牌销量冠军",紧随其后,宝马宣布中国市场 2024 年销量 71.45 万辆,"蝉联中国豪华乘用车年度销量第一名",再之后,奥迪有宣布 2024 夺回"国产燃油豪华车份额第一"。
具体谁是第一,这是一笔糊涂账,除了 BBA 之外其实没多少人关心,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,2024 年特斯拉在中国的上险量达到了 66 万辆,这是它首次全面超越华晨宝马、北京奔驰、一汽奥迪这三家合资品牌国产车型的销量。即便把各自进口车型都算是,特斯拉在上险量层面,也已经跟三家传统豪华品牌持平。

而按照目前的态势,BBA 三个品牌都在下滑,特斯拉去年虽然增速减缓,但依然增长了 8.4%,如果 2025 年 BBA 继续萎缩,即便特斯拉保持不变,那么下一次豪华品牌第一的话题,BBA 基本都无法参与了。
至于其它品牌,沃尔沃、凯迪拉克、路虎、林肯等,都是意料之中的下滑,唯有不国产的雷克萨斯,依然保持惊人的问鼎,销量同比小幅上涨了 1.53%。
新能源市场
比亚迪规模以一敌九
来到 2025 年,新能源品牌已经没必要再论什么新势力或传统势力了,华为、小米的入局,让曾经新势力代表的蔚小理,都显得有些保守,而极氪、阿维塔、深蓝等新创品牌,也都各有各的新玩法。
我们把各种阵营的一锅烩,不论出身只看销量,看看 2024 年各家新能源车型的销量表现如何:

首先是增长变化,和合资阵营的一片惨跌不同,只看各家的新能源车型销量,去年 TOP 20 品牌有 18 家都实现增长,其中涨幅达到翻倍以上的有 7 家,增长 50% 以上的有 3 家,其余大部分也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幅。
整个新能源市场,比亚迪一家独占 32.46% 的份额,规模是其后第 2 到第 10 名的总和。
比亚迪之外,全能新能源车销量过 50 万的有三个,其中最接近特斯拉的是五菱,但两个品牌在市场定位上就完全没有可比性了。理想全年销量破 50 万辆,进一步拉近了和特斯拉的差距。
而在理想、问界之下,零跑、吉利银河、极氪这三个新创品牌,销量规模都超过了蔚来,深蓝品牌则盖过了小鹏,自主车企新能源品牌,在 2024 年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。
由于只有一款车型,小米去年在新能源榜单只位列 17,但是随着产能的释放,以及全新车型 SU7 即将上市,2025 年小米势必会有爆发式的增长,销量规模很有可能会冲击 30 万辆,到那个时候,高端新能源市场的格局,还会有新的变化。
总结
以上的 5 点,只是最粗略地拆解了 2024 年中国车市的脉络,其它值得回顾的大事件还有很多,但是在已经开启的 2025 年,值得我们关注、期待的大事还有更多,我们还是把目光移向前方,准备拥抱无可躲避的变局吧。